亲密育儿(亲密育儿法)

小贝 2025-11-04 5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父母们似乎总是忙于工作和生活琐事,而忽略了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亲密育儿,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充满爱的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亲密育儿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亲密育儿的内涵

亲密育儿,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充满爱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心理、情感、认知等方面。以下是一些亲密育儿的关键要素:

要素 解释
心理支持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
情感交流 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增进亲子感情。
认知发展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引导他们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生活陪伴 父母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亲密育儿的具体方法

1. 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亲密育儿的第一步。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急于打断或评判。以下是一些倾听的技巧:

  • 保持眼神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
  • 避免打断孩子,让他们把话说完。
  • 用简单的话语回应,表达你的理解和认同。

2. 尊重孩子的选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父母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以下是一些尊重孩子选择的建议:

  • 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决定。
  •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强迫他们接受你的观点。
  • 尊重孩子的失败,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3. 陪伴孩子成长

陪伴是亲密育儿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陪伴孩子的建议:

  • 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 与孩子一起玩耍,增进亲子感情。
  • 关注孩子的学习,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 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亲密育儿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情感交流的建议:

  • 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 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
  • 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5. 共同成长

父母也要不断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以下是一些共同成长的建议:

  • 一起学习新知识,拓宽视野。
  • 一起参加活动,增进亲子感情。
  • 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三、亲密育儿的益处

亲密育儿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还能带来以下益处:

1. 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2.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3. 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4. 增进亲子感情

5.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亲密育儿是一种充满爱的育儿方式。父母要用心去倾听、尊重、陪伴孩子,与他们共同成长。相信在亲密育儿的过程中,你和孩子都会收获满满的幸福!

什么是亲密关系为什么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01

什么是亲密关系?

所谓亲密关系,是发展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指的是一种依恋关系。

而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

在亲密育儿中,亲密关系被定义为“在育儿的过程中,母亲与孩子相互以亲密关系为纽带连接起来,母亲通过育儿成长为真正的母亲,孩子则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生存所最基本的、必要的人格和能力,是一种母子心灵共同成长的系统”。

母亲基本上变成了母亲的角色,孩子也自立长大成人。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母子通过共同进行的活动而结成的关系被称为亲密关系。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越早越好,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还可以达到亲密育儿的结果,一起在愉悦与快乐中,相互陪伴与成长!

02

为什么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这种适应能力就来自于内在的依恋形成。当宝宝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时,他会认为人与人是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这也是内在对父母及养育者依恋感的形成,拥有一定的安全感,将来敢于面对新环境与挑战、突破自己。

同时当孩子长大后,他不仅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而且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会显示出更友好的合作,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亲密关系,其实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期,宝宝将来就会和父母比较疏远,并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和个性上的问题。

比如,刚入园阶段,有一些孩子内在无安全感,胆小、恐惧,哭闹不止,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不愿意与同学们一起玩乐等等,而且这种现象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家长与老师都很无奈。

其实,从孩子的行为心理来分析,包含进一步的场景分析,内在无安全感占具主要的因素,所以,找到问题的根源,也就会更快且更友好的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期,实现自我突破。

对于父母而言,用亲密育儿法,可以在享受育儿乐趣的同时,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健康、将来具有较强能力、能够自立的人。

03

如何建立亲密关系?

其实在宝宝一出生,就需要开始构建亲密关系了。精神分析学认为可以将一个孩子的6岁前的发展按种三种关系分成三个阶段:

A、首先一元关系阶段,即六个月前,这个阶段的婴儿处理共生期,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即身体与心理上)。

有过孩子养育经历的,或者听过分享教育经历的,都非常明白与理解这个阶段的婴儿共生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婴儿什么也不懂,也不会表达,更是什么也没有,所以TA的吃喝拉撒都得全全指望妈妈或者养育者来完成。

回想自己孩子的这个阶段,记忆最深的两种情景,一是宝宝找乳头的动作,是在寻求爱,更是在找寻“自己的东西”,相信正常情况下基本所有的妈妈都为自己的孩子时刻准备着“口粮”随时待命着,已经习惯了被孩子的这种随时随地的“剥削”,并且感受到了母爱奉献所带来的幸福。

二是如果不在身边陪伴,宝宝就睡不踏实或直接醒来,找妈妈、找安全感,也可以说找自己的影子。

总之,一元关系的核心就是“剥削”,这个关系中的人,会无意识地进入“剥削”状态,因为这时候的感觉是,我们是一体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既然是一体的,那我当然可以肆意使用。

所以,一元关系中,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即满足孩子的需求,心甘情愿的成为“被剥削”者。

B、第二阶段是6-36个月,也就是随着婴儿的增长,渐渐地体验到与妈妈的分离,孩子开始学会表达“好”与“不”,这是在划清界限。

很多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刚开始都是第一个表达“不”的,也是最多的表达,如开始摇头不要什么东西,而后会说“不要”两个字。

我回忆我的孩子这个阶段最多的“点头”,开口的第一个字是“好”字,大多数都在表达好,当然也有摇头与说不的时候,只是她更多的是在妥协与达成共识中。

不管是“不”还是“好”都可以体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更多的意识,知道自己与别人是独立的,开始进入了二元关系中了。

心理学中提出:良好的关系下,孩子到差不多三岁时,会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心理独立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另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是孩子三年来一直给予他良好照料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

这一段话足以给所有做父母的一个警醒,三岁前的孩子更是需要关爱与细心照料的。

如果照料好的话,孩子的独立个性与内化内心的稳定客体,意味着,孩子内心终于是“我与妈妈两个人并存”的关系,进入了二元关系,发展更好的个性化,并且能承受与妈妈的分离,关键这种内在高强的力量将伴随与照料孩子的一生。

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却觉得三岁前的孩子反正也没有记忆,所以就放在老家老人照料,或者说减少爱的投入,因为反正长大也记不住这些爱,所以,这种错误观念就成为了亲密关系建立的最大障碍。

C、孩子三元关系阶段对应的是三到六岁,这时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

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发展的好,就是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好与坏的一面,自己也有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的感觉,于是充分地认识到复杂性的关系。

清晰认识一元到三元关系,不仅可以抓住规律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形成依恋感,而且也抓住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源头,这也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来源!

总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养方式可以养育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而“以父母为中心”的教养方式往往养育出“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

安全型依恋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且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是育儿的基础。

不过也不用过度紧张,如果你与孩子六岁前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还有补救办法的,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告知你答案,尤其是针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

助力父母实行亲密育儿法的妙招

助力父母实行亲密育儿法的妙招

1、让分娩成为一种情感纽带——极早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

宝宝和父母早期的亲密关系,往往是由他们开始接触的方式决定的。积极参与到“分娩”这一曲生命华章的谱写中来吧!对你的分娩负责,学习有关分娩的知识,并与你的助产士讨论讨论你的分娩观念。难产或者不必要的剖腹产所导致的母婴分离都不是理想的开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妈妈本该用来了解宝宝的那部分精力却用在了关注治疗自己的创伤上。顺利的分娩过程会让妈妈对新生儿有更多好感。

2、宝宝哭声中的学问——分辨和回应宝宝发出的信号。

你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知道宝宝每时每刻的不同需要。这真的很难,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觉得“我根本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放轻松!你的宝宝会帮助你的。研究人员曾认为,婴儿在育儿过程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现在我们知道,宝宝会主动指导父母的反应。宝宝天生就会使用“亲密增强剂”,通过一些自身的行为(如高声尖叫,你不可能听不到)像磁石一样将父母吸引过去。这些行为有些显而易见,比如哭泣、微笑,或是抓住你不放;还有一些就比较隐蔽,需要用心发现,比如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天生就有判断和回应宝宝这些行为的直觉。母亲和宝宝就如同接收装置和发射装置,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就能达到无障碍交流。

至于磨合期的长短,则因人而异。有些宝宝发出的信号比较易懂,而有些父母更善于理解这些信号。但不论时间长短,父母与宝宝最后都能达到相互理解的程度。如果你能细心观察,时时回应,这个目标就会更快实现。偶尔你也会做出错误的回应,比如你以为宝宝饿了,就开始喂他,其实他只想让你抱抱。即使是这样错误的回应,也比没有回应要好,只要你在回应他,就是在鼓励他和你一起努力,直到你准确理解他的意思。宝宝一哭,就把他抱起来。这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很多父母都不这样做,他们会让宝宝一直哭下去,因为他们认为不能纵容宝宝的“坏”习惯。但是婴儿是不会有“坏”习惯的,他们只是在用唯一的方式与你交流。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身体还没有协调能力,自己无法独立做任何事情,而你作为请求信号的哭声也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你会有什么感觉?哭声没有得到回应的宝宝并不会变成一个“好”孩子;他只会变成一个灰心丧气的孩子,因为他觉得他无法与你交流,也没有人会来满足他的需求。

旁人可以很轻松地说,让你的宝宝一直哭好了,不要去抱他。因为你的宝宝的哭声不会让旁人的身体发生什么化学反应——除非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而你就一定会。婴儿的哭声会让父母不安,尤其是母亲。如果我们让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小宝宝一起待在实验室里,然后将血流测量仪贴在她的胸口,就会发现,当这位母亲听到宝宝哭泣时,流向她胸口的血液会增多,同时她会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抱起宝宝安抚他。由此可见,婴儿的哭声是一种强有力的语言,这是婴儿为了生存和成长与生俱来的本领,也是父母学习回应宝宝的入门之道。

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及时满足他的所有需求,这意味着你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交流模式。慢慢地,当宝宝学会哭泣以外的其他交流方式,而且能独立做一些事情以后,你就可以逐渐延缓回应速度,让宝宝学会等一会儿。学会回应宝宝的信号,这绝对是你对未来的一次成功投资。当孩子年龄渐长,问题更多——而且不仅仅是吃饭、睡觉这么简单的问题时,你会庆幸你们及早建立了沟通。

3、用母乳哺育你的宝宝。

爸爸们总是说:“我们已经决定好用母乳喂养了。”母乳喂养确实是一个不只牵涉到妈妈和宝宝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家庭的决定。那些成功采取母乳喂养的妈妈和宝宝,都有全力支持的丈夫和爸爸。大家都知道母乳喂养对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具有重大作用,但觉得妈妈为此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所以放弃这种喂养方式。妈妈们应该了解母乳喂养对你们自己的好处:宝宝每一次的吮吸,都会使你的身体产生激素(泌乳素和催产素)。这些“哺育激素”不仅会帮助你形成所谓“母亲的直觉”,还会帮助你的身体分泌乳汁,让你的哺育更轻松。关于这些细节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讲解。你还可以从第8章了解到,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吃母乳长大的孩子更聪明。

4、把宝宝“贴”在身上——尽量多抱宝宝。

这是近年来对西方国家育儿界最具震撼力的观念。我们在做育儿方式研究时,参加过一个国际育儿会议。在那个会议上,我们注意到一些其他国家的妈妈们用背巾或类似的东西把宝宝背在身上,就像是她们服饰的一部分。这些妈妈们如此体贴周到,她们的宝宝个个看起来无比满足。这种母婴间的亲密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去问这些妈妈们为什么要把宝宝背在身上,她们的回答简单却深刻:这样对宝宝好,同时也让妈妈感到轻松。太对了!让宝宝舒适,让父母轻松——这正是所有父母所追求的啊!

婴儿背巾绝对是你的育儿物品里最不能少的一种。要是没有它,你简直就出不了门。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每分每秒都背着或抱着宝宝,但你必须改变对宝宝的认识。大多数人一想到婴儿,就会想到他们安静地躺在婴儿床里的样子,他们会盯着上方正在旋转的音乐转铃,只有在吃奶、换尿布或玩耍的时候才会被抱起来一小会儿,然后又回到他们的那个“归属地”——婴儿床。好像抱起宝宝只是为了安抚他们,让他们重新乖乖睡下的一种手段。

把宝宝“贴”在身上的做法彻底颠覆了这种观点。把宝宝“贴”在身上意味着大多数时间宝宝都被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抱着或背着,只有在宝宝要睡觉或者照顾他的人要做自己的事情时才将宝宝放下。这种育儿方式对宝宝和父母都有益。最显著的特点是,被抱着的宝宝很少哭,他们仿佛忘了什么是不满和烦躁。除了表现得更快乐,被抱着的宝宝发育得更好,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将需要用到哭闹上的精力转移到自身的成长上了。另外,宝宝还可以观察到父母忙碌的生活。对于生活节奏快的父母来说,把宝宝背在身上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你到哪儿,宝宝就到哪儿。你再也不用为了宝宝而闭门不出,因为你在哪里,宝宝的家就在哪里。

5、和宝宝一起睡。

只要你开始带孩子,你就会发现,那种能一觉睡到天亮的宝宝只在书里有,要不就是在别人家里,总之你自己的宝宝不会是这样的。要做好准备,夜里会翻来覆去,直到找到你和宝宝都睡得好的位置。有些宝宝在婴儿房里睡得好,有些爱睡在父母的房间里,还有些则要紧紧地贴着母亲才能安睡。不管睡在哪里,只要你和宝宝都睡得好,就是正确的安排,而且这完全是你个人的决定。你可以尝试各种睡觉的方式,包括让孩子睡在你的床上——我们将这种夜间育儿方式称为睡眠共享。睡眠共享似乎比其他亲密育儿方式更容易引起争论,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这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一到现代社会就突然“不对”了,我们对此感到万分惊讶。世界上大多数宝宝都是和父母一起睡的`。即使在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喜欢上这种睡觉的方式,只是他们不告诉医生或亲友罢了。你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下次与那些新爸爸和新妈妈在一起时,告诉他们你想和宝宝一起睡,你会惊讶地发现许多人都是和宝宝一起睡的——即使不是每天,也是经常这样做的。别担心宝宝会赖在你床上不走,他会离开的。对于那些夜间需要与父母亲近的宝宝来说,和你一起睡眠共享的时间并不会很长,但会让他终生受益。

6、把握平衡与界限。

常常有这种情况:你本来一心想给宝宝所有他需要的,最后却变成给他所有他想要的。这种情况会让妈妈们精疲力竭。既然一个刚出生的宝宝可以将你事先安排好的计划彻底“颠覆”,可想而知,你在满足他的需求时,一定会忽略掉你自己的需求。在本书中,我们将向你展示如何做到适当地满足你的宝宝,也就是说,掌握何时对宝宝说“不”的技巧,获得对自己的需求说“行”的智慧。如果爸爸和妈妈都做得很好,宝宝也会做得很好。有一天,玛莎气冲冲地对我说:“我连洗个澡的时间都没有了,小家伙总离不开我!”我微笑着提醒她:“我们的宝宝需要的是一个快乐的,懂得劳逸结合的妈妈。”记住,亲密育儿法虽然不是最轻松的育儿法,但只要经过适当的练习,它会是最舒适的育儿法。

7、学会分辨关于育儿的建议。

每位父母都把宝宝当做心头肉,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因此父母们很容易接受与此相关的所有建议,也很容易成为别人授予建议的对象。那些人的初衷是一片好意,给你的建议却可能是冷漠无情的。例如“就让他哭好了”,“一定要让他养成固定的习惯”,“你不应该继续喂他了”和“别总抱着他,你会把他宠坏的”,等等。如果你真的严格按照这些建议做了,育儿就会进入“双输”状态,即宝宝否定了他的暗示信号的作用,父母否定了他们读懂并回应宝宝暗示的能力。最后,父母和宝宝之间就会出现隔阂,这正好是与亲密育儿法所营造的亲近关系背道而驰的。

亲密育儿法的基础是敏感细腻的感情,而让宝宝形成规律会使父母变得不敏感。亲密育儿法会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宝宝,而训练宝宝则会妨碍这一目标。训练的目的是让宝宝变得很“顺从”,这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之上的。这个假设就是:宝宝用哭泣来要挟父母满足他,而不是用哭泣来与父母交流。那些婴儿训练手册和课程教妈妈们违背自己的本性,不去回应宝宝的信号,最后,妈妈们就会丧失敏感性,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因此,在开始这种婴儿训练前,请先用你的直觉来衡量一下,看看是否可行。亲密育儿法是一种理想的育儿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的差异,或者只是由于最近生活得不顺心,都有可能导致你无法时时按照亲密育儿法的原则行动。

育儿其实是一项因人而异的工作,而且每个宝宝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很难找出一种唯一最好的方式来对待所有问题。你必须找出适合你自己的育儿方式,本书提供的亲密育儿法的7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来帮助你完成这一目标的基本工具。这其中有些方法,比如把宝宝“贴”在身上和辨别宝宝哭声的学问,不仅宝宝的父母应该多多练习,其他照顾宝宝的人也应常常使用,这样即使父母不在宝宝身边,宝宝也能得到亲密的抚育。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宝宝沟通。请尽情使用亲密育儿法为你和宝宝提供的所有方法,一旦沟通成功,就记住这个有效的方法,坚持使用;如果发现有的方法不管用,就改造它或者放弃不用。最终你一定能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你和宝宝一定都是最好的。

亲密育儿法的简介

所谓亲密关系,是发展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指的是一种依恋关系。

在亲密育儿中,亲密关系被定义为“在育儿的过程中,母亲与孩子相互以亲密关系为纽带连接起来,母亲通过育儿成长为真正的母亲,孩子则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生存所最基本的、必要的人格和能力,是一种母子心灵共同成长的系统”。也就是说,母亲基本上变成了母亲的角色,孩子也自立长大成人。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母子通过共同进行的活动而结成的关系被称为亲密关系。亲密关系要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培养。父母如果有积极的抚养行为和正确的亲密方式,会使宝宝更亲近父母,为今后理想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贝贝堂
  • 本文地址:http://www.beibeitang.com/muyingzhishi/981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