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盗汗(小儿盗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小贝 2025-11-03 6

每当夜幕降临,孩子入睡后,家长们往往会发现孩子身上湿漉漉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可能是小儿盗汗在作怪。本文将为您揭秘小儿盗汗的成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关爱孩子的健康。

一、什么是小儿盗汗?

小儿盗汗,又称“夜汗症”,是指孩子在夜间入睡后,头部、颈部、胸部、背部等部位出汗较多,汗液呈淡黄色或无色,醒后汗止的现象。小儿盗汗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多见于1-6岁儿童。

二、小儿盗汗的成因

1. 体质因素:部分孩子天生体质较弱,容易出汗,尤其是在夜间。

2. 营养不足:缺乏钙、锌、维生素D等营养素,导致孩子免疫力下降,容易出汗。

3. 疾病因素:如佝偻病、结核病、糖尿病等疾病会引起小儿盗汗。

4. 环境因素:室内温度过高、被褥过厚、穿着过多等也会导致孩子夜间出汗。

5. 心理因素:孩子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也会引起夜间出汗。

三、小儿盗汗的症状

1. 夜间出汗:入睡后,头部、颈部、胸部、背部等部位出汗较多。

2. 醒后汗止:孩子醒来后,出汗现象消失。

3. 睡眠不安:孩子夜间睡眠不安,易惊醒。

4. 食欲不振:部分孩子伴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四、小儿盗汗的预防和治疗

1. 改善饮食

补充营养: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钙、锌、维生素D等营养素,可适量食用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富含钙、锌的食物。

均衡饮食: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避免偏食、挑食。

2. 调整室内温度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以18-22℃为宜。

空气流通,避免孩子长时间处于闷热、潮湿的环境中。

3. 合理穿衣

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

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4. 心理疏导

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适量运动等。

5.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或西药进行治疗。

表格

成因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体质因素 调整饮食,补充营养;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合理穿衣 中药:当归、黄芪、白术等;西药:抗汗剂、止汗剂等
营养不足 补充钙、锌、维生素D等营养素;均衡饮食 中药: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西药:维生素D补充剂
疾病因素 及时就医,治疗原发疾病 抗菌药物、抗结核药物等
环境因素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无特殊治疗方法
心理因素 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给予关爱和支持;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小儿盗汗虽然令人担忧,但只要家长们关注孩子的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做好预防和治疗,就能帮助孩子摆脱盗汗的困扰。让我们一起关爱孩子的健康,让他们健康成长!

小儿盗汗是什么原因

引起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应具体分析,辨证施治。一般来说,小儿盗汗可归纳为以下两种。一是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由于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可使机体产热增加,或者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这些均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内。此外,盗汗还见于睡前吃过较烫的饮食,或被子盖得太多大厚,或室内温度过高等。上述诱因均可使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信号,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全身出汗,尤以躯干、面部显著。二是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小龙头”,这种情况在侗楼病患儿中尤其多见。有一点要注意,盗汗并非是拘楼病特有的表现,应综合分析,必要时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以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侗楼病。佝偻病主要见于两岁半以下的儿童。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之外,患儿常有低热消瘦,体重不增或下降,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胸部x线摄片等,往往可发现异常,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由此可见,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父母,不能一见小儿盗汗就盲目服药,这是很不可取的。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盗汗,护理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更换衣服,被褥或睡衣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夜间更换衣被要特别小心,动作要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另外还要勤沫浴,因为体内的盐分和代谢产物随汗液排泄,这些物质积聚过多会阻塞皮肤上的毛孔,使得汗液不能及时排出,对健康的危害比盗汗本身要大的多。此外,对易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质锻炼,如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有用,年轻的父母们不妨一试。

小儿盗汗怎么办 推荐食疗药膳

小儿盗汗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讲的盗汗是由于体质的因素导致的出现的出汗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去改善的呢,一般小孩子睡觉的时候会出现盗汗比较多,那么如何去改善的呢,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可以选择一些食疗的方法哦,来看看这些食疗的介绍吧。

浮小麦大枣粥

材料:浮小麦50克、大枣6枚、糯米60克,水适量。

功效:适用于病后体虚、自汗、怕寒的孩子,尤适于病后胃纳不佳的孩子。注意,感冒的孩子勿服食。

参莲饮

功效:有益中气、补脾阴、止虚汗的作用。

材料:孩儿参10克,莲子15粒做法:孩儿参10克,莲子15粒,放在碗内用沸水泡。去皮和芯后,将莲肉与参同放碗内,加冰糖和水适量,放在蒸锅内隔水蒸炖1小时。每天1剂,连服15天为一个疗程。这样的一款食疗的方法可以有补虚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导致的盗汗有一定的调理的作用。

山药汤

适用:脾胃虚寒引起的体虚多汗

功效:妈妈可以给宝宝做山药汤、山药粥等食用。山药具有健脾补虚,滋肾养胃等功效,宝宝服用后脾胃功能得到改善,身体越来越强壮,所以虚汗多的毛病也能够有所改善。山药汤对于缓解脾胃虚寒导致的盗汗的问题有很好的效果哦。

黄芪红枣汤

适用:体虚患儿(若不是小孩体虚,不要随便给孩子吃黄芪等补品)

材料:黄芪15克、红枣20个,加适当的水功效: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改善表虚的功效,而且性状温和,是适合宝宝食用的一种中药材

做法:宝宝由于身体虚弱出现盗汗严重的情况下,建议可用黄芪15克、红枣20个,加适当的水,文火煮1小时左右,体虚的宝宝饮用后能够对盗汗的现象明显改善。黄芪具有补虚补气的作用,对于缓解盗汗啊还有气血虚弱的情况有改善的作用。

小儿盗汗应该如何去调理的呢,一些食疗的方法可以试试哦,上面的这些食疗方法可以有帮助改善的作用,还可以提高体质,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盗汗,还有脾胃虚弱导致的盗汗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改善的效果,大家赶紧试试吧。

小儿盗汗

进入夏末初秋后,气候转凉,宝宝出汗理应减少,但一些体弱的宝宝仍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后明显,这是小儿盗汗。

小儿盗汗的原因

引起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应具体分析,辨证施治。小儿盗汗的原因主要有:

1、喂养及护理不当:体质弱的宝宝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这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此外,给宝宝穿得过多或盖的被子过厚也会引起多汗。为此宝宝晚间不宜过饱,穿衣盖被要适当。

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除生活中导致高热的因素。例如宝宝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肥胖,有益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2、缺钙: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晃头部,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秃”。需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如果在盗汗的同时还伴有枕秃、囟门闭合延迟、X形腿、串珠肋等现象,很可能是由于血钙偏低引起,3岁以下宝宝较常见。

3、疾病:宝宝患病后期、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往往盗汗,这是因为体质虚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有以下病症会引起盗汗:

结核:宝宝患了结核病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如怀疑宝宝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光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佝偻病:患佝偻病的宝宝在入睡后就开始多汗,尤其是头部,能湿透枕席或枕巾,并伴有枕秃和惊哭。因此,要及时让宝宝补充钙和维生素D。

低血糖:如果宝宝常在天亮前出现多汗,同时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而快,则有低血糖的可能,这时可给宝宝喝些糖水或进食些糕点,即可纠正。

宝宝患贫血、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时也可引起汗多现象。总的来说,宝宝盗汗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排除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

宝宝盗汗怎么办

宝宝新陈代谢旺盛,出汗较成人多,这是正常现象。进入夏末初秋后,气候转凉,宝宝出汗理应减少,但一些体弱的宝宝仍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后明显。由于汗多湿衣,在受冷后容易感冒,感冒后体更虚,出汗更多——形成恶性循环,我们称之为“盗汗”。那么,宝宝盗汗怎么办呢?

一、治疗方法

1、生理性盗汗: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此如,孩子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小儿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儿肥胖,有益于小儿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儿的夜间大汗,是由于室温过高,或是盖的被子过厚所致。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一般说来,若家长注意到上述几种容易引起产热增多的诱因,并给予克服,出现盗汗的机会会自然减少。即使小儿偶尔有一二次大盗汗,也不必过分担心,盗汗所丢失的主要是水份和盐份,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2、病理性盗汗可以采用食疗方法

方法1:

黄芪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将黄芪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功效提示: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方法2:

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将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

功效提示:生地黄味甘,性寒,滋阴凉血。乌鸡味甘、性平,补虚劳亏损,治消渴,恶心腹痛。此方具有滋阴止盗汗的作用。

二、护理方法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盗汗,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

2、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补液盐,简称“ORS”,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

3、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4、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将胜过任何灵丹妙药。

小儿盗汗不能乱用药

据观察所见,盗汗患者却是内热为多,一是脾胃积热,一是阴虚内热,热逼津液外出,于是乎盗汗不停,热不清,汗就不可能止。欲除盗汗,必须清其热。儿童盗汗者不少,轻的每晚衣被皆湿,重的由此而消瘦、便秘、饮食减少、经常感冒,家长常把这当做一件大事,顾虑重重,或各处求医治疗,或到处打听偏方秘方,但不少患儿服药后毫无寸效,盗汗照样每天出。临床工作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经常可以碰到,而看看已经服过的药物,不是黄芪、党参、白术、龙骨、牡蛎一类,就是些碧桃干、稻根须、红枣之类了,其不见效的原因显而易见──大家都把儿童盗汗当做虚了。体虚应该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乎医生屡用补药,家长屡用补品,虽盗汗仍然,却还是补之不停。这实在是冤屈了患儿。

现在的儿童饮食物充足,营养丰富,不少儿童大有营养过剩之虞,何来那么多的虚呢?一味用补,大有实实之弊,越补汗出越多。据笔者观察所见,盗汗患者却是内热为多,一是脾胃积热,一是阴虚内热,热逼津液外出,于是乎盗汗不停,热不清,汗就不可能止。欲除盗汗,必须清其热。

脾胃积热的患儿,可见饮食旺盛或减退、精神好、大便秘结、常数天一行,口气重,虽消瘦也不感疲乏,一天到晚玩耍不停。治疗须清热通便,使热下出。笔者常用知母、生石膏、川连、竹叶、黄芩、莱菔子,小量生大黄之类药治疗,常能得畅便而盗汗即止,其饮食特别旺盛者可转正常,食少者随之而振作。

最多的要数阴虚内热类型,由于长期盗汗,使内津液耗损过多,就出现一种阴虚现象,这种患儿表现为唇舌红干,手足心热,口干,饮水多但不解渴,大便数天一行或每天行,粪便干且呈粒状。治疗宜清热养阴,使热内消。笔者常用生地、麦冬、知母、元参、地骨皮、桑叶之类药治疗,如热过分重的可加黄连,汗出量多的加龙骨、牡蛎、生黄芪,其汗也就能很快地消除。

盗汗患儿经常易感冒者,真正属体虚的极少,其易感冒大多由汗出而寐中推蹬盖被,受寒所致,这与体虚感冒当有所区别。盗汗患儿中也有个别人不属于热的,他们表现为汗出多、极易感冒咳嗽,较其他儿童怕冷,体力较差,平时稍运动也易出汗,这在中医学上称营卫不和证,治疗时也不宜盲目用补品补剂,可以调和营卫,投桂枝汤合玉屏风方往往见效迅速,药物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黄芪、白术、防风。

对盗汗患儿,家长不但不能滥用补品,相反地应调整饮食,要控制儿童的荤食、甜食,要让儿童多吃些蔬菜水果,这对治疗盗汗是有益处的,在笔者的观察中,盗汗患儿几乎全是偏食者:专吃鱼肉鸡之类荤腥,爱吃巧克力,而从不吃菜蔬,这些高梁厚味易生内热也。

夏末初秋宝宝盗汗应注意些什么

夏季过后,宝宝机体相对处于较虚弱的状态,入夜后容易多汗,此时很多家长给宝宝吃补药、补品、大鱼大肉。不管宝宝的身体情况,让宝宝食用人参、胎盘粉、鸡鸭鱼肉、生猛海鲜等,以“大补”。

这种想法实在是不可取,秋凉后进食大量难以消化的食物,势必加重脾胃的负担,损害宝宝正常的消化功能。结果造成胃肠功能紊乱,食物得不到有效的消化,营养物质就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其实,只要做到一日三餐饮食规律,高蛋白食物、谷类、蔬菜、水果粗细搭配合理,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就可以了。多喝粥类,如黄芪红枣莲子粥,冰糖银耳粥、黑豆百合龙眼粥等等,对滋阴益气敛汗有很大的好处。此外,对盗汗宝宝不应给予辛辣及煎炒食品,以免辛热助汗。要多喝水,在饮水中加入少许盐以补充汗液中失去的盐。

秋初天气仍较热,宝宝刚入睡时必然多汗,不久汗渐消失,不能因此认为是多汗症而服补药。

在宝宝感冒发热时常有汗出,此时需暂停止汗药,否者发热更高。

宝宝出虚汗一般在初睡时最多,可等宝宝熟睡后适当减去身上的盖被。发现出汗较多时,可用柔软的毛巾将头发、面部、身上的汗液拭干,并帮宝宝侧翻身,防止身下存汗。关闭窗子,防止对流风直吹宝宝身上而着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贝贝堂
  • 本文地址:http://www.beibeitang.com/muyingzhishi/86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