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钠的作用(肝素钠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小贝 2025-11-02 8

在医学领域,有一种神奇的药物——肝素钠,它被誉为血液凝固的“克星”。肝素钠究竟有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挥这些作用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神秘面纱,深入了解肝素钠的世界。

一、肝素钠的神奇作用

肝素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以下是肝素钠的主要作用:

1. 抗凝血作用

*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肝素钠能够抑制凝血因子IIa、Xa、IXa和Xa的活性,从而减缓血液凝固过程。

* 促进抗凝血酶III活性:肝素钠能够增强抗凝血酶III(ATIII)的活性,使其更有效地降解凝血因子。

2. 抗炎作用

肝素钠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3. 保护血管内皮

肝素钠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降低血管病变的风险。

4. 抗血栓形成

肝素钠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二、肝素钠的用法

肝素钠的用法因疾病和个体差异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

疾病 用法
深静脉血栓 首次负荷量5000-10000IU静脉注射,然后以100-200IU/kg/h的速度静脉滴注。
肺栓塞 首次负荷量5000-10000IU静脉注射,然后以100-200IU/kg/h的速度静脉滴注。
心肌梗死 首次负荷量5000-10000IU静脉注射,然后以100-200IU/kg/h的速度静脉滴注。
阿斯匹林抵抗者 首次负荷量5000-10000IU静脉注射,然后以100-200IU/kg/h的速度静脉滴注。

三、肝素钠的注意事项

虽然肝素钠具有很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出血风险

肝素钠具有出血风险,尤其是对于有出血倾向、肝肾功能不全、手术后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

2. 血栓形成

长期使用肝素钠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如肝素钠诱导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T)。

3. 药物相互作用

肝素钠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抗凝药物、抗生素、抗高血压药物等。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四、肝素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肝素钠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

1. 肝素钠的新型制剂

新型肝素钠制剂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更低的出血风险等优点,有望提高肝素钠的临床应用价值。

2. 肝素钠的靶向给药

靶向给药技术能够将肝素钠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

3. 肝素钠的联合用药

肝素钠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出血风险。

五、总结

肝素钠作为一种神奇的抗凝血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其潜在的风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肝素钠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肝素钠的作用

肝素钠主要具有抗凝作用,在体内以及体外都具有抗凝效果。抗凝血的机制比较复杂,通过多种途径起到抗凝效果,比如抑制凝血因子的作用,还能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对于凝血的多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肝素钠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可以用于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以用于多种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除此之外,肝素钠还可以用于体外抗凝,比如用于血液透析或其他导管操作,以及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抗凝。在使用肝素钠时应该注意,肝素钠可能会增加患者出现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在用药期间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同时也应该对凝血指标进行相应监测。

肝素钠的主要作用

肝素钠是一种强大的抗凝血药物,其作用机制广泛影响凝血过程,通过延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来达到抗凝效果。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它都能迅速发挥抗凝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并能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它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肺栓塞、脑血管栓塞和外周静脉血栓,能有效防止血栓的扩展。此外,肝素钠在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阶段也十分重要,可以防止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过快消耗。在输血或进行体外循环时,它能替代枸橼酸盐,作为体外抗凝血的重要选择。

什么是肝素它有什么性质

药物中毒—–肝素

肝素是一种水溶性物质,由多种不同分子量的肝素组成,其分子量约为3000-50000道尔顿。<

肝素是最有效的抗凝剂。该品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破坏,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及活性,并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临床表现

用量过大的主要危险是出血倾向,自发性出血如血尿、血胸、咯血、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等。老年妇女、肝病患者或并用阿司匹林时更易发生之。少数患者发生可逆性血小板减少。心脏停搏罕见。过敏反应可能与肝素本身无关,因制剂不纯或因肝素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半抗原所致。

急救处理

1.一旦发现出血或测定凝血时间超过治疗前3倍,应立即停用肝素。因其作用短暂,一般在停药后即能控制出血倾向。

2.出血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鱼精蛋白。本品为强碱性,在体内与强酸性的肝素结合,使其失去抗凝血作用。按最后一次肝素用量,以1mg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00U的比例,计算其用量。距肝素注射后的间隔时间愈长,所需鱼精蛋白量愈小;如肝素注射后30分钟,0.3mg鱼精蛋白即能中和100U肝素。一般用其1%溶液,每次剂量不得超过50mg,注射时间不短于10分钟。也可静脉注射甲苯胺蓝,剂量按5mg/kg计。该药能中和肝素的阳电荷,抑制其抗凝作用。必要时输新鲜血。

肝素系天然酸性黏多糖,为线性阴离子聚电解质,是由结构不一,带有很强负电荷链所组成的一族化合物,具有延长血凝时间的作用。<br>

br>

肝素最早得自肝脏,但以肺脏含量最丰富。动物体内的肝素与蛋白结合成复合体形式存在,故不显抗凝血作用。<br>

药用肝素系自猪或牛的肠黏膜中提取,故可能发生过过敏反应。2000年药典规定肝素钠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150单位。<br>

肝素的生物学标准,以每毫克肝素制剂(60℃2mmHg柱真空干燥3小时)所相当的单位数来表示。1μ为24h内在冷处阻止1ml猫血凝结所需的最低肝素量。<br>

<br>

<strong>〖性质〗</strong>:<br>

肝素对热稳定,对一般微生物及酶不敏感,为白色或类白色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1:20),不溶于乙醇、乙醚及丙酮等,具有两性化合物特点,可与Na+、Ba2+、Ca2+成盐,亦可与HCI、苦味酸等成盐。本品在酸性水溶液中容易水解,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很稳定,PH越高,稳定性越大。<br>

<br>

药理作用〗</strong>:<br>

肝素在体内和体外均有抗凝作用,静脉注射肝素时还可使脂蛋白质酶释放和稳定,因而降低血浆甘油三脂。<br>

肝素的抗凝作用非常迅速、强大。不同制剂的肝素分子量不一,肝素钠的分子量在10000左右,低分子肝素为4800。据认为低分子量者比高分子量者抗凝作用为强。<br>

肝素的抗凝机制在于可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成复合物。AT-Ⅲ是一种a2-球蛋白,是凝血酶的抑制物,它对某些激活的凝血因子如XⅡa、激肽释放酶、Ⅺa、Ⅸa、Ⅹa、和ⅩⅢa均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栓子。因此,在正常情况下AT-Ⅲ起到抗凝的作用,肝素与AT-Ⅲ结合后则大大加强了后者的抑制凝血因子的作用。故肝素是通过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而发挥作用,但其中以抑制Xa为主,且在低浓度时即可产生作用,此即小剂量肝素疗法的作用基础。因此,在持续应用肝素治疗后,血浆中AT-Ⅲ消耗增多而含量减少,停药后到AT-Ⅲ尚未恢复正常期间,病人可能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故停用肝素后宜继续应用口服抗凝剂。<br>

<br>

临床药理〗

肝素的极性和大分子使其难以通过生物膜,不被胃肠道吸收,故口服无效。肌内注射后可形成大血肿,故仅能深部皮下注射(小剂量)或静脉给药。静注肝素迅速产生抗凝作用,其抗凝活性的消除相的半衰期与剂量有关,如100μ/kg、200μ/kg、400μ/kg的t1/2分别为1,1.6,2.5小时。持续静点24小时并不能达到稳态血浓度,原因是其消除相的剂量依赖动力学而且可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所致。肝素在肝脏中被肝素酶所代谢,少量由肾排泄。肝肾功能不全者其t1/2延长

〖不良反应〗

肝素虽不是最理想的抗凝剂,但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凝剂。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过量可致出血。如血尿、创伤血肿、关节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但是只要合理地把握有效剂量,严密地监测凝血指标,一般说来还是比较安全的,如出血严重,应停止用药,并应立即用鱼精蛋白中和,因鱼精蛋白的精氨酸含量很高,显强碱性,可以离子键与肝素相结合使肝素失去抗凝活性。通常按鱼精蛋白1-1.5mg中和肝素1mg计,一次用量不超过50mg,静脉注射。此外,偶尔出现过敏反应,脱发和骨质疏松。有过敏体质患者应慎用,可先试用1000μ。<br>

肝素禁用于对其过敏的患者,活动性出血者、或有血友病、紫癜症、血小板减少症、颅内出血、细菌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胃肠道溃疡、严重高血压等,在脑、眼和脊髓手术期间及手术后不应用肝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贝贝堂
  • 本文地址:http://www.beibeitang.com/muyingzhishi/641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